在20世纪的华人科学家中,提到谁最为人知银易配资网,杨振宁与李政道无疑是许多人脱口而出的名字。这两位不仅凭借其卓越的成就获得了诺贝尔奖,还共同推动了物理学的革命,甚至改写了教科书的内容。因此,他们成了不少中国学生心中的“科学梦幻组合”。然而,如果你只是知道他们曾携手获奖,却不了解两人后来因为分歧闹翻,那你便只了解了这段传奇的一小部分。
更加令人唏嘘的是,2003年,李政道曾公开发表了一封信,其中的一句话深深触动了人心:“我与杨振宁的分裂,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悲剧。”这句话不仅是对自己与杨振宁友谊破裂的伤感表达,更暗含了对中华民族在科学领域中错失更大团结机遇的惋惜。
回溯到1946年,李政道刚刚从中国到美国留学。那年,他是一个带着憧憬与青涩的年轻人,被中国政府送往芝加哥大学。此时,杨振宁已在该校物理系担任费米教授的助教,已是名声显赫的中国学霸。当时,吴大猷教授托付杨振宁照顾刚到的留学生,杨振宁便热心地帮助李政道安顿下来,找房子、办理注册,照顾起了李政道的生活。李政道那时既腼腆又倔强,杨振宁看在眼里,觉得这个年轻人很有潜力,于是两人之间的关系也渐渐拉近了。
展开剩余78%到了1947年夏天,李政道获得奖学金,买了一辆二手车,他和杨振宁以及另一位朋友一起,驾车穿越美国西部展开旅行。你可以想象,三个中国青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高速公路上,一边开车,一边热烈讨论粒子物理的场景,这种跨越时空的激情与梦想,显得格外动人。
1951年,杨振宁将李政道推荐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,两家人住得非常近,孩子们常常一起玩耍,大人们则天天沉浸在物理学的研究中。这样和谐的生活,即使经过几十年回忆银易配资网,也充满了温馨与怀念。
1952年,他们共同发表了两篇论文——《凝聚理论》和《格气和伊辛模型》——这两篇论文把统计力学带到了新的高度,成为物理学领域的经典之作。甚至连爱因斯坦也特意约见了他们,拉着李政道的手说,希望他能在物理学领域中大放异彩。
然而,让他们在世界科学界声名鹊起的,是1956年他们提出的“宇称不守恒”理论。在当时,物理学界普遍认为“宇称”是宇宙中必须遵循的对称原则,简单来说,左手和右手的世界应该是对称的。李政道和杨振宁在深入分析大量实验数据后,发现,在弱相互作用中,没有任何实验证明宇称是守恒的。两人凭借他们的大胆假设和严密逻辑,提出了“宇称不守恒”这一理论,并设计了验证实验的方案。
1957年初,吴健雄带领的团队成功验证了这一理论。实验结果震动了全球物理学界,诺贝尔奖随之而来。那一年,李政道31岁,杨振宁35岁,他们是诺贝尔奖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组合之一。这也标志着中国科学家在国际科学舞台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荣誉。
然而,裂痕早已悄然存在。1951年那两篇统计力学论文的署名问题就是一个导火索。杨振宁年长,坚决要求自己的名字排在前面银易配资网,而李政道尽管心里有些不满,却没有提出异议。但在第二篇论文中,按照国际惯例,应该是李政道的名字排在前面,然而杨振宁并没有让步。尽管这些细小的摩擦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关注,但它们无疑为日后的矛盾埋下了火种。
1957年,他们在即将领奖前,杨振宁提出按照年龄顺序领奖,甚至希望妻子能先进入晚宴,李政道觉得这一切都不重要,妻子劝他不要计较,他便选择了忍让。这个“忍让”也许是两人关系的最后一次试探:一个人觉得自己已经做出了让步,另一个人则认为这完全是理所当然的。
最具争议的,还是“宇称不守恒”理论的发源问题。两人在讨论时,虽然并没有明确记录谁先提出了这一理论,但当这一话题再次被提起时,两人意见出现了分歧。1962年,《纽约客》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,杨振宁觉得自己的“第一性思维”贡献没有被充分体现,要求修改署名顺序,甚至加上脚注,而李政道坚决反对。于是,两人在电话中大声争执,杨振宁情绪失控,李政道愤然说出“我们合作到此为止”。这场争执几乎一拍两散。
两人的决裂为学术界带来了巨大的震动。杨振宁不仅在各个场合澄清自己的功劳,李政道则干脆写信辞职,离开了普林斯顿。普林斯顿的院长奥本海默对此深感遗憾,还调侃道:“李政道应该放弃高能物理,而杨振宁应该去看心理医生。”这句话虽然过于尖刻,但足见此事对整个学术界的冲击。
自此之后,两人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“暗战”。一个在会议上强调自己先提出的思路,另一个则在文章中“补充历史真相”。尽管两人表面上保持着学术风度,但实际上都在各自阵营中为自己的历史地位而争斗。两人从未再有过合作,甚至在2006年美国物理学会纪念宇称不守恒50周年的大会上,他们也被安排在不同的时间发言,避免尴尬。尽管李政道想插话,杨振宁却果断拿出资料与他正面“硬刚”,这场“对质”就像是学术界的公开对决。
很多人认为,这场争执源于两个人个性上的差异。杨振宁精明狡猾,而李政道直率有原则,似乎性格上的不合注定了他们的分裂。然而,这一事件背后,实际上暴露了合作中更为深刻的问题。首先,如何界定两位天才科学家的贡献,署名顺序是否该考虑资历等问题,在当时并没有明确的规则。李政道因此感到自己吃了亏,而杨振宁则觉得自己的功劳被抹去了,这为日后的分裂埋下了根源。
更重要的是,两人的文化背景差异也加剧了他们的分歧。李政道成长于上海,接受的是更西式自由的教育,而杨振宁则自小生活在讲究长幼有序的传统书香门第。虽然在科学上,他们能合作无间,但在人情世故上,彼此的思路却常常不合拍。
最令人生悲的是,这段友谊的破裂不仅对他们个人造成了深远的影响,也对华人科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。1957年,他们共同获得诺贝尔奖时,所有中国人都为之骄傲和自豪。但决裂之后,许多人心中却多了些许遗憾。李政道那句“中华民族的悲剧”,并非是说他们两人个人的争执对民族产生了影响,而是他们曾经代表着民族在科学领域站在世界巅峰,却最终没能携手走得更远。
分裂后,李政道回到了哥伦比亚大学,继续致力于高能物理研究,同时发起了名为“CUSPEA”的项目,旨在选拔中国优秀学生赴美深造,培养了一批重要的中美科研交流桥梁。而杨振宁则去了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,建立了理论物理研究所,后期他还为中国引进了一批优秀人才,晚年定居清华大学,成为中国物理教育的领军人物。
尽管两人各自在学术领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银易配资网,但他们再也没有真正和解过。即使偶尔在学术会议上擦肩而过,也没有
发布于:天津市创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